只怕做得不夠多~蔡丙奇 |
2005
/03
/07
蔡鳳媛
|
|
|
一段腳傷的經驗‧一場與觀世音菩薩的對話
開啟了 義工服務的生涯
從此 生命伸展向一個不同的領域 ……
蔡丙奇,在機構關懷的表演中,是一名角色鮮活的人物-又是手語歌帶動;又是短劇中男扮女裝,令人雌雄莫辨。
在演出中活躍的他,竟曾經是一位慣性自殺者。幼年家中經濟不佳,使得成長中的他內心充滿壓力與悲觀的情緒,再加上十九、二十歲時青春年少卻又起伏不定的感情問題,讓他陷入沮喪、憂鬱的泥沼難以自拔,常常以傷害自己的方式,逃避內心的惶惑與痛苦。
後來,他在圖書館讀到一本書《如何改變命運》,內容談的是佈施、持戒 …… 等佛法內涵,因為這樣的啟迪,他開始走入了佛法的世界;接下來的許多年,他求法若渴,積極努力地學習、聽聞、思惟佛法義理。漸漸地,過去心頭的陰霾逐步遠離,鏡花水月一場,偶爾回首,還可自我解嘲一番。
然而,他如何跨越聞法、學佛的層面,進而實踐『行佛』的功夫?
那一年,他的腳很輕微很輕微的扭傷,看遍中西醫,卻一直都醫不好,雖然不算礙事,但走起路來,突然某一個動作的當下,會不舒服。
這樣的不舒服拖了一年多,小小毛病,從身體的不舒服拖成一種心頭的不清爽。醫也不是,不醫也不是,懸在半空中的感覺。 有一天,他突然靈光一現,想起這樣的狀況分明是業報現前,於是來到佛堂對著觀世音菩薩說起話來:「祈求觀世音菩薩,如果這是我該承擔的業障,我願意接受;如果醫好的話,我就去當義工。」 下了這樣的承諾,在付諸於行動開始尋找需要義工的各類型團體的過程中,前後約一個多月,就碰巧遇上一名無照營業的「地下推拿師」,沒兩下就把腳傷弄好了。
一開始,他同時在四個團體幫忙,中午送餐給獨居老人;假日做醫院探訪的關懷;另外的時間幫其他公益團體值班、處理會訊的寄發事項 …… 。每一處公益團體他都至少義務服務滿三年。由於慈悲基金會的活動最多、最頻繁,所需時間也相對增加,因此,近幾年,開始將參與服務的範圍收縮,投注相當多時間在佛光山慈悲基金會,擔任機構 ( 醫院 / 安養院 / 遊民所 …) 探訪的服務工作。
之所以全然投入慈悲基金會,另一個更深入的原因是:每一回到安養中心關懷、表演的時候,看到老人們得到了快樂,覺得自己做對了,做了對方真正需要的事;覺得自己被需要,在付出的當下,同時成就彼此 …… 。
在訪視互動的過程中,尤其接觸到生死未卜的癌症患者、臨終者,藉由簡短誠摯的交談,讓對方或家屬內心慌恐、傷痛的情緒有了一個抒發的出口,緩緩融化、流出心頭鬱結的腫塊,重新注入清涼法水,洗滌人間惱患憂傷 …… 。 這樣的過程不單是「服務」他人,對於自己更是一種力量的來源-在內心深處,人性中最柔軟的部分被觸動,感同身受另一人身心悲苦處,當下,自身亦圓熟拔苦予樂的慈悲心念,願一切苦惱者皆離苦!
就是這『讓苦惱者有新希望』的一念,讓蔡丙奇不斷主動學習各種志願服務課程,並且積極地將自己所學的訓練運用在訪視的過程中。
除此之外,他更大力支持蔡麗敏師姐機構探訪「成立團康隊」的提議,因為他帶過獨居老人的活動,在曾有過的經驗中發掘關懷老者不一定是靜態方式-餵食、陪談 …… 等;有一次演唱老歌,並且加上簡單的舞姿動作,老人家臉上的神情有了變化,彷彿回到過往時光,進入生命中熟悉的年代,暫時忘卻孤單疾老的現在 …… 。
因為這樣的經驗,讓他不只是「支持」,而是身體力行,與蔡師姐一同籌組機構探訪團康隊。 團康歌舞表演的服務方式,在佛教團體中不容易獲得其他人員的認同。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,所幸,慈悲基金會執行長蕭碧涼給予團康隊很大的創新空間,並且不斷鼓舞成員,肯定他們的用心與付出。
他與麗敏師姐,兩人一路走來是『做中學,各自分工,再兩者整合』。師姐學舞蹈,負責編舞、教舞。組員排練時,有時動作太難,左右搞得團團轉,一群人一起跳錯,也很快樂;蔡丙奇則學-用手跳舞-手語也,將歌曲配上動作來表達。第一首表演的手語歌是『南屏晚鐘』,還自創新意,在結束的尾聲來個身體旋轉下腰的舞姿,像是畫下一個弧度完美的句點!
學習-呈現-付出-再來一次,幾年下來難道沒有低落、退意?如何常保初心,任運卻又不變?
他說:「發心當義工不難,難在『持續』的心力。低潮、挫折是有的,但每當覺得悲傷、挫折時,會督促自己-是做得不夠多,才有閒空煩惱!受佛法的薰習,很多觀念改變了。現在遇到不順心的事,會當作是向上走的階梯,一步一步去走;當作生命的畫布上又多了一筆色彩,豐富了原來的色調。」
也曾經在炎熱夏日毒辣辣的陽光下,騎著摩托車汗流浹背地趕往安養院途中,一邊騎車,一邊對自己碎碎念:「神經病,這種天氣不在家吹冷氣、喝飲料,舒舒服服的,跑出來幹什麼?又是灰塵,又是大太陽的 …… 」可是一到現場,老人家拉著組員 / 他的手,問什麼時候再來的時候,他便像中了魔法似的,口裡不斷說出:「下次,一定還會再來,一定!」
他把自己化身成這些老人的子孫,代替他們來關心這些晚年枯寂的人,因此對他而言,每一場都是一分感動!
現在的他,只怕時間不夠、怕自己做得不夠、怕服務的人太少。因為家族中三代男眾-爺爺、伯父、爸爸、叔叔、堂哥-都只活到四、五十歲,現在自己已過四十大關,此後無論活多久,都覺得是:「多出來、撿到的。」所以要好好地用,因為是多出來的福報。
近一、兩年,慕團康隊之名而希望基金會進行探訪的機構愈來愈多。假日,一般人享用「時光大餐」之際,這群義工夥伴正往來於街道、安養機構之間,用他們的時間、體力與精神,寫一篇生命紀錄史。
與時間賽跑之餘,這當中,深深的感受是什麼?
蔡丙奇說:「或許 … 這樣的表演 ... 微不足道,但真心希望-對方能離苦得樂 …… 」。
簡單一句話,道盡-最初的心念與最終的心願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蔡丙奇~高雄市93年‧好人好事表揚】
推薦要點
熱心助人,不挑個案,不喊苦,每週固定一天為前金區老人送午餐,固定一天到兩位獨居長輩家中關懷陪談,真心喜愛老人,老人家總是非常歡喜他的到來。
舉辦節慶活動時,負責策劃團康,自編、自導、自演,將歡笑娛樂帶給長者,是同事、家人及慈善團體義工人員中的靈魂人物。
事蹟摘要
‧ 蔡丙奇總是在公餘時間,積極參與志願服務工作,現為弘道志工協會、佛光山慈悲基金會、喜憨兒文教基金會、消費者保護協會、淨心佛學圖書館、前金區清潔隊環保義工等六個團體義工,熱心服務。
‧ 87 年加入獨居老人送餐志工行列,不畏炎熱寒冬,帶著歡愉的心情把飯盒送到長者手中,七年來從不間斷。
‧ 87 年加入佛光山慈悲基金會擔任團康隊隊長,派駐到榮民醫院訪視病人,固定到老人之家、榮民之家表演。於國軍左營醫院精神科、大寮仁愛之家、玫瑰園教唱手語。
‧ 除付出體能擔任義工外,也經常捐款給慈善公益團體,熱心服務,獲獎無數。如喜憨兒基金會優良志工、淨心佛學圖書館績優志工、弘道志工協會送餐天使、珍珠獎志工等殊榮。
‧ 91 年當選高雄市模範勞工及高雄市政府形象廣告主角。
得獎感言
在這個世界上,曾經對我幫助過的,不知凡幾,從懵懵懂懂的少年十五二十時,到三十而立學佛,算是有成人智慧的另一階段。
得到好人好事表揚,著實是對雙親的慰藉。不能免俗,要感恩的人很多,首先最感謝弘道老人基金會,不吝惜的推薦,給了我志工生涯最大的榮耀;也感恩佛光山慈悲基金會,讓我有很多發揮的空間,不曾給過我壓力;當然我一生最大的轉捩點,是在現在工作的天佑飯店。十年前,當我大力倡導資源回收,許多旅館斥之為骯髒、乞丐、撿破爛,我的老闆卻以行動支持我繼續前進。我的同事們大都願意配合我的獨特回收習慣,包括獨居老人送餐,我請假無法去送,他們練習整個星期,只為幫我送一至二天。也要感謝紀副理,總是任由我胡亂調班,成全我的志業;淨心佛學圖書館則是我最大的能源供應站,師姐們不斷殷切叮囑小師弟福慧雙修。
水若沒遇到岩石,就不會激起美麗的浪花;潮流若沒遭逢向下的斷崖,就無法形成浩蕩的飛瀑。感恩幫助我的每一個善知識,同時也感恩每一個讓我生命挫折、困頓、憂傷、痛苦的每一個因緣,由於這些因緣,才讓我生命的河流壯觀浩瀚,感謝、感謝大家。 |
|
|